戶外教育宣言
探索權利
確保學習者在真實世界完整、全面的學習探索權利。
多元場域
建置多元、安全、自然與人文兼具的戶外學習場域。
教育普及化
推動常態化、優質化、普及化與課程化的戶外教育。
整合學習
激發學生在多元情境學習中整合認知、能力與態度。
謙卑包容
促進學生從山海大地的自然奧妙中領會謙卑與包容。
文化理解
深化在地人文情感,增進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素養。
走出教室,探索未來
「童年正美、青春正好」,讓孩子認識他所在的每一塊土地,以及土地上的人事物!
教育是創造未來的希望工程,學校是培養孩子迎向未來世界核心素養的基地。
戶外教育是一項寧靜而重大的改變,將學習的概念擴大,豐富學習意義,觸動孩子全方位的發展。
學習走出課室
讓孩子夢想起飛
戶外教育提供最佳的學習情境,舉凡在校園角落、城鄉社區、文化場所、農漁牧場、山野大地、森林溪流等都是學習的基地,可以豐富生命經驗,可以發展多元智慧的潛能。我們共同珍視戶外教育,促進學子想望大地、海洋、天空之美,領略在地特色、人文藝術、歷史古蹟之美。
且讓我們一起:
營造優質的戶外教育環境。
回歸真實世界的學習情境。
發掘山海大地的自然奧秘。
體驗文化創意的生活美感。
山‧海‧都市‧國際
透過戶外教育的推動,讓學科知識學習更連結真實環境,強調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學習的戶外教育,是培育臺灣學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,
希望臺灣的學生都能培養地球公民的素養,面對未來挑戰。具體落實108新課綱精神。
學習路線
秀林鄉
秀林鄉的太魯閣族人就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,漢族則是本鄉的「少數民族」。狩獵與織布是太魯閣族人重要的傳統技藝之一,男同不斷學習,直到獵到獵物,才會被視為獵人,也才能負擔部落的責任。織布是女子的工作,也是部落中評斷女子能力與社會地位的標準,女子織布技藝超群,便會在部落中受到崇敬,也能成為勇士競相追求的對象。
花蓮市
清領時期當局採取所刪政策,鮮少有漢人進入花蓮開墾;據傳直到十八世紀末清朝嘉慶年間,漢人在西部開發趨近飽和,才有第一批移民由葛瑪蘭地區遷入,居住在花蓮溪口一帶。漢人移民見到澎湃的花蓮溪奔流入海時,與東部外海的黑潮暖流交會,衝擊突出的海岸地形,溪水浪花兩相激盪,波瀾迴繞,遂以「迴瀾」稱之。我們現在所熟知的「花蓮」就是當時「洄瀾」的諧音。
富里鄉
富里鄉,台灣光復後,續有西部移民遷入,到民國56年全鄉已有人口二萬六仟餘人,是本鄉人口最多的年代,目前因人口外流嚴重僅餘一萬二千人。鄉內居民以農民居多,開荒埔墾山林,使本鄉成為台灣東部的農業菁華區,以泉豐土沃,物產富饒著稱,故有「富里」之稱。
卓溪鄉
卓溪鄉,位於臺灣花蓮縣西南部,為花蓮縣三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,有北回歸線經過,是花蓮縣面積第二大,台灣面積第五大的鄉鎮。卓溪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,鄉境內有95%以上的土地均為山地,地勢甚為崎嶇陡峭,許多河流均發源於此,僅在中央山脈東路有許多河谷平原,氣候則隨地勢高低而有所差異。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為主,亦有少數泰雅族、太魯閣族、賽德克族,產業以農業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