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秀姑巒溪泛舟中心
- 121.40161 , 23.48813
- 花蓮縣瑞穗鄉中山路三段215號
- 886-3-8875400
- 24
秀姑巒溪激流險灘處處,峽谷壯麗、奇石堆疊,是泛舟樂園。在僅僅約22公里的水道中擁有23處激流,來此泛舟的遊客無不流連忘返。 泛舟的整個過程約四小時,在通過最驚險的里牙津亂石激流後,通常會至奇美休息站稍作休憩;最後在長虹橋劃下完美的句點。 源起中央山脈崙天山的秀姑巒溪由南向北,一路匯集清水溪、塔比拉溪、紅葉溪、富源溪等大小河川,在瑞穗匯合流向太平洋,瑞穗舊名「水尾」就是由此而來。 遊客中心位在瑞穗大橋旁,外觀看起來像原住民傳統的建築,廣場前有一座白色碩大的原住民圖騰像;一進入中心的服務台,您可以從上方解說牌,了解泛舟的航線和要注意的事項。若你要進一步知道泛舟的過程,在大廳的另一側有整段泛舟的立體模型,以及精彩的照片,提供您欣賞。 值得介紹的是RV家族所喜愛的露營區,就在泛舟中心的西測,營區內設備齊全,有頂的木造營位、衛浴設備、炊煙台、野餐桌椅、活動廣場及停車場等。

奇美原住民文物館
- 121.44625 , 23.49169
- 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村5鄰2-10號
- 886-3-8991221
奇美早期稱「機密」或「奇密」,是阿美語Kiwit的諧音,指的是植物海金沙,部落的人喜歡稱它「奇美草」,而奇美的地名就是源自於它。 因為秀姑巒溪曲折蜿蜒地切穿海岸山脈,讓這個位居層疊山巒之間的部落,視野隨著坡度而變化,也擁有更多迷人的景致。 奇美是阿美族Kiwit的音譯,原意是指一種質地堅韌,可以用來捆綁東西的爬藤-海金沙;引申其意即表示部族的生命有如樹藤般堅韌。 根據縣志記載,奇美部落是阿美族文化的發源地,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,因漢化較晚,目前仍維持著嚴謹階層組織,捕魚祭、豐年祭的勇士舞等活動都保留了阿美文化和傳統習俗,值得深入探索。 其音樂和舞蹈在阿美族文化中亦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尤其以竹木製作的打擊樂器Kokag,和豐年祭中由青年男子所跳的Ciopihay舞蹈最為特別。 秀姑巒溪溪畔的放蝦籠與三角網打水捕魚、自己生火、削竹做碗筷與檳榔苞鍋子、社區傳統的糯米飯及醃肉、用溪邊的麥飯石堆疊烹飪石頭火鍋,這些都是值得您留在這裡,花時間深入探訪的部落休閒時光啊!

掃叭石柱
- 121.35961 , 23.47067
-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北端花東公路臺九線274.8K
- 886-3-8875306
- 全天
掃叭石柱位於舞鶴台地北側山坡上,為兩根旱地拔起的聳立石柱。這相鄰的兩根巨大石柱,高度分別為5.75公尺及3.99公尺。距今約3千年前出現,是台灣唯一的史前巨石文明遺跡,因此,內政部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。 在缺乏現代工具協助下,這兩根大石柱如何被運送到台地上,又如何被樹立起來,石柱又從那裡來,這些疑問到今天還沒有答案。當地有許多相關的神話傳說,包括有:獵人詛咒、阿美始祖、木板諧音及化木為石等,皆是頗有趣味的原住民故事。 以科學的角度來說,考古學者根據附近出土的文物研判,掃叭石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「卑南文化」遺跡。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以這二支石柱為中心,修建整理出長寬約七十二公尺的基地,成為今天瑞穗鄉之名的掃叭石柱。 掃叭石柱面向紅葉溪谷,由於地勢較高,視野遼闊,可遠眺秀姑巒溪河谷與對岸的山巒,景緻優美。在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的整建下,這裡已經成為一個遊客駐足休憩的好地方。

北回歸線地標
- 121.35828 , 23.4655
-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臺九線約275.5K
- 886-3-8875306
- 全天
1933年,日本人在瑞穗火車站西側(北緯23度27分4秒51)建造了一座北回歸線地標,而這座北回歸線地標成為當時遊客前來遊玩的重要據點。爾後,1981因東線鐵路拓寬而將其拆遷至舞鶴台地,重新建造。有趣的是,新的北回歸線地標造型優美,景色俱佳,當然,這裡也已經成為遊客來瑞穗觀光時的必到之處。 如果您有機會光臨此地,除了與家人、好友拍照留念之外,不妨試著踩在北回歸線指標兩側,感受跨越兩個不同的季風氣候的樂趣。(北回歸線已南為熱帶季風氣候,以北副熱帶季風氣候) 24節氣中的「夏至」是台灣一年裡白天日照最長的日子,也是太陽走到北回歸線的日子。從那天開始,太陽便不會再繼續往北走,而是慢慢的回到南半球,到冬至那天,則會回到南回歸線。 由於陽光照射角度的不同,夏至日當天正午的太陽會直射在北回歸線上,這時可以看到「立竿不見影」的天文奇景,每年的6月22日夏至日,歡迎大家一起來立竿不見影!

舞鶴觀光茶園
- 121.35465 , 23.44788
- 花蓮縣瑞穗鄉中正南路二段336號
- 886-3-8870222
- 請電洽詢問。
舞鶴村是天鶴茶的故鄉。自民國六十二年農林廳推廣種茶以來,在專家的輔導與不斷地改良之下,逐步提升茶葉的品質,「天鶴茶」終於成為台產茶葉的後起之秀。舞鶴躍升為全省著名的茶葉產地,不僅國內知名,更享譽國外。隨著瑞穗一帶的經濟發展,道路拓寬,休閒別墅林立,觀光客也絡繹不絕的往這裡湧入。 如果你開車經過舞鶴台地,放眼望去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茶園,三、四十家自行焙製茶葉,自產自銷的茶園,散佈在寬闊的舞鶴台地上。每家茶園的主人都有獨門的製茶秘法。今天的舞鶴村已發展成一個嶄新的觀光村落。來到花東縱谷的遊客,多會在這些茶園駐足停歇,喝茶、吃茶羊羹、茶糖、綠茶餅、茶酥,實為人生中的一大樂事。 舞鶴生產的茶葉以烏龍茶系為主,包括青心烏龍茶、金萱茶、翠玉包種等,茶葉厚嫩,風味絕佳,廣受喜好。而且這裡有設備完善的度假村及民宿。建議您,找個週末走一趟舞鶴台地,來品嚐清香好茶,享受田園假期的悠閒與放鬆。

月眉山步道
- 121.54226 , 23.8141
- 花蓮縣壽豐鄉193線到月眉段旁的產業道路
- 886-3-8527526
- 24HR
月眉山步道位於花蓮縣壽豐鄉,屬於海岸山脈北段低海拔森林,是海岸山脈上唯一的國家步道。月眉山步道原是當地居民的產業道路,步道南段平緩易行、北段森林原始天然、生態資源豐富,因開發較晚,仍然存有低海拔闊葉林生態的樣貌,是一個可提供自然生態體驗與教學的步道。

豐田碧蓮寺(中山公園)
- 121.50329 , 23.84147
- 花蓮縣花蓮市花蓮縣豐裡村民權街一號
- 886-3-8653579
- 03-8653579
碧蓮寺位於豐裡村(日治時代豐田移民村中里所在地)南方接近豐坪村(日治時代豐田移民村大平所在地)交界的地方,日治時代森本聚落所在地。寺的南面是一片桂竹林,寺門朝北,門外龍蟠樑柱,雕工甚細;兩隻狛犬踞寺而伏,傳達了此寺原為日本神社的信息;其旁另有一對石獅子,乃戰後所置;兩對異民族的鎮廟獸和平相處,呈現臺灣民間文化的雜揉性格。墀階外是茄冬樹與榕樹交錯而植的林子,林子的西北方是豐年臺,原有一株百年巨松迎天挺立,松下為洗瞼臺,供香客洗面淨手之用。惜因老松染蟲生病,已然枯死。附近有一塊開村三十周年紀念石碑,上面刻著「昭和十七年六月,開村三十周年紀念,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書」;再往前行,朝山道左右站立著日本石製宮燈(御神燈)數對,燈孔呈日、月與方形。本來宮燈有數十對,由寺門延伸而出,至橋頭蓮花池畔止。後來為了建豐年臺,毀掉部分,燈柱節節而斷,只餘燈罩留存,乃倒置為桌,植於茄冬樹下,以為下棋、品茶之用。豐年臺原建於寺門前方正中,即水池處,因有礙寺觀,其後移往西北角,原處改為水池。1990年代以後,碧蓮寺整建,回復古風,倒置為桌的石燈重行樹立,今日所見較低矮的石燈即重建部分。

鯉魚山步道
- 121.5082 , 23.92282
- 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環潭北路100號
- 886-3-8641691
- 24HR
鯉魚山步道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鯉魚潭旁,屬於中央山脈低海拔森林,花蓮林區管理處在此修建多條步道,環潭公路上共有登山、賞鳥、野餐、健身四個步道登山口,可依自己的需求來規劃路線。步道沿途可觀賞鯉魚潭山水風光,慢行徐走,沿途賞鳥看景;到達山頂後,視野遼闊,花東縱谷、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景色讓人驚嘆。

富興步道
- 121.40299 , 23.57584
-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193縣道77.5-78公里處
- 886-3-8811658
- 24HR
富興步道位於花蓮縣瑞穗鄉富興社區,縣道193 線77 至78 公里處,這裡舊稱「廟仔坑」,因此又稱為「廟仔坑登山步道」。全長670 公尺,屬低海拔山區,擁有豐富生態資源,途經竹林、果園、相思樹林、低海拔次生林,其中又以桂竹林面積最大。入口處的兩側綠竹林形成高聳的天然拱門,至高點則可眺望花東縱谷風景,也能看見富源溪、富興溪流域和富源三村局部景象,相當宜人。整條步道緩緩上升,幾乎全程都有林蔭,且伴隨蟬鳴鳥叫,可欣賞竹林生態,往返約需一小時,非常適合闔家健行。

富源步道
- 121.35489 , 23.58871
-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廣東路161號
- 886-3-8812377
- 24
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步道位於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,區內擁有全台灣最大的樟樹林,園區步道多,主要步道總長為6807 公尺,特色步道有環溪步道、環山步道等,長短緩陡各不同,彼此相連形成步道網絡,沿途有龍吟瀑布、龍吟吊橋、巨石、蝙蝠洞等景點,更有30 多種蝴蝶、40 多種鳥類。全年都適合遊客來訪,無論度假、健行、生態觀察都可以擁有知性與感性的體驗。

安通越嶺道西段步道
- 121.35249 , 23.2786
- 花蓮縣玉里鎮富祥橋尾(約22-22.5公里處),左轉產業道路順行
- 886-3-8325141
- 24HR,管理單位:花蓮林區管理處
安通越嶺道位於花蓮縣玉里鎮,在海岸山脈南段西側,屬於安通越嶺道西段步道,是第一條橫跨海岸山脈,並連通東部海岸及花東縱谷的道路。清朝時期因「開山撫番」政策,總兵吳光亮率軍翻越海岸山脈,打通璞石閣( 玉里) 至成廣澳( 成功) 後形成越嶺道。清朝至日治時期,更是通婚、傳教及運送物資的重要往來路徑。1970 年代後,因公路開通,逐漸變成荒涼廢道,但因自然資源豐富,並深具人文歷史的意義價值,林務局於2008 年將其重新整建完成。古道長久隱匿於山林中,具有原始的生態環境,山嵐雲霧飄渺,步入其中,彷彿置身天堂幻境。如今欲往古道尋幽探訪,可從玉里安通溫泉入口步行,經安通越嶺道至海岸山脈越嶺道,往返約需三小時,是略具挑戰性的步道。

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步道
- 121.25354 , 23.31774
- 花蓮縣玉里鎮仁愛路臺30縣2.5公里處
- 886-3-8885450
- 依照管理單位當日公告為主
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段步道位於花蓮縣卓溪鄉,為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最東段的一段。本步道由鹿鳴吊橋,沿拉庫拉庫溪的北岸,至卓樂國小,全長約2700 公尺,平坦好走,步行單程約兩小時,原路往返需四小時。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段步道全程都在闊葉林中,坡緩好走,沿途可以觀察亞熱帶植物生態、欣賞拉庫拉庫溪壯闊之美,還能瞭解八通關越道與布農族文化歷史 ,是一條兼具自然資源及人文歷史的景觀步道。交通資訊:(1)欲前往西側入口:沿台30線行經南安瀑布,至約2.5k處右側,往下坡步行約500M,可見鹿鳴吊橋,過橋後即為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段步道西側入口。(2)欲前往東側入口:沿台30線循指標右轉,沿卓樂國小後方產業道路(車行約2.5公里),即可達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段步道東側入口。